如鱼在水

我对孤独有一种极大的需求

小说《汉尼拔》观后感

大量个人感观,勿喷,讨论可以。

怎么说呢。感觉这本小说已经把汉尼拔“神化”了。如果说沉默的羔羊是偏向科学推理,汉尼拔就是完全的心理悬疑。

看完了有点理解为什么电影会选择让克拉丽斯和汉尼拔对抗下去而不是选择私奔。其实在小说里,它更详细描述了克拉丽斯在FBI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是两个小时多的电影无法完整交代的。克拉丽斯所面对的不公是那么地丑恶,克伦德勒那无理由的妒忌,复杂的办公室斗争。即使是仍有人愿意支持克拉丽斯,也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平民,跟克拉丽斯一样,年暮的杰克也一样无法帮助她。

这时候,我不禁有些期待汉尼拔的到来,既然正义无法帮助我,不然干脆与恶魔共舞。可是当汉尼拔见到克拉丽斯时,我又感到如此害怕。

“史达琳在明朗的阳光下跑着……在她前面三头鹿被惊了起来……它们轻轻地蹦着,叫人心跳地越过了小径……史达琳高兴了,也蹦跳了起来。”

这是汉尼拔眼中所见,史达琳就是让他眼中开心的小鹿,迷途的羔羊。他乐于帮助她和操控他。早在之前我就看到类似评价:《汉尼拔》显然夸大了催眠和药物的作用。除了催眠梅森吃掉自己鼻子,也有汉尼拔利用催眠让克拉丽斯坦然面对自己的黑暗。

最后几章克拉丽斯被汉尼拔催眠的桥段,看得我是心惊胆颤。“恶魔”,这就是“恶魔”。复仇的快感都比不上对他的恐惧。而克拉丽斯能和这样的恶魔并肩吗,我觉得用“臣服”这个词更为合理。

克拉丽斯之所以能在汉尼拔心中占有那么大的位置,有一部分是因为米莎。其实我很喜欢NBC版和安东尼的汉尼拔。他们没有选择对汉尼拔的过去有过多的描述。就像仓鼠太太在《老汉为什么吃人》这篇文章所说的一句话“过去是汉尼拔成为食人魔的诱因,但不是原因”。我自己是喜欢仓鼠太太这个解说。毕竟,每个心理扭曲的人都是由悲惨的过去造成这个这种开脱之词,更多是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小说原文有一段描述
“如今汉尼拔的迫切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给米莎寻求一席之地,也许那就是克拉丽斯所处的地方”
可见克拉丽斯算是和米莎形成一种程度上的融合,也奠定了米莎在汉尼拔心中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电影之所以不敢拍私奔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之前所说的汉尼拔的“神化”。在意大利,帕奇追捕汉尼拔时雇佣了一个流浪占卜师,而占卜师看到汉尼拔就大惊失色,疯狂地想要逃离。还有对帕奇之死的隐喻,意大利这个古老之城的渲染,这些细节甚至电视剧都没做出来,也是难以做出来的,专属文字的魅力。

最后身为一个NBC汉尼拔的忠实粉,还是要赞美一下富勒的改编。

“如果我能每天见到你,我将会永远记住这个时刻。”

这句话是汉尼拔在餐前对克拉丽斯的赞美。那时,他们将共赴一场“人脑宴”,完成克拉丽斯的新生。富勒则将这段台词套用在汉尼拔和威尔在意大利的相聚,汉尼拔企图和威尔融合(吃掉脑袋)的前夕。一种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克拉丽斯在药物的反应下,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黑暗和扭曲,威尔虽承认,可是并不愿意和汉尼拔走。

果然比起臣服与被臣服的关系,还是对于黑暗的认同和挣扎比较符合我的胃口呢~(比较戏剧性嘛)

回到正题,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喜欢电影的人不一定喜欢小说和电视剧,喜欢电视剧不代表会喜欢小说和电影,喜欢小说的也不一定喜欢电影和电视剧(好像绕口令)。它们所定义的汉尼拔,虽相似可是不相同,核心也是截然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看你喜欢哪一种而已。


小插曲:看完《汉尼拔》发现汉尼拔对米莎的执念重得不得了,于是快马加鞭去看了《汉尼拔崛起》。大概是不会写这个的书评了吧……感觉像是少年拔的黑历史(裱打我QAQ

评论(1)

热度(18)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